找到相关内容13497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全书介绍及目录

    卍续藏本)   ▲第五十三册 一、古庭禅师语录辑略(嘉兴藏本) 二、曹溪一滴 附 : 梦语摘要(嘉兴藏本) 三、大巍禅师竹室集(嘉兴藏本) 四、浮山法句(嘉兴藏本) 五、彻庸和尚谷响集 附 : 净土偈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65978393.html
  •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

    兴盛。在敦煌发现的古代回鹘文文献中,绝大多数是佛教文献。有佛教经典,也有发愿文、礼佛文、佛教文学作品等。其中经藏有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、《阿含经》、《八十华严》、《佛说十王经》及《净土三部》等,论藏有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478592.html
  • “醒世诗”考辨

    仅凭这一点无从断定其   创撰时代。比如首句中“朝朝暮暮”一词,唐法照述《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》卷二中已有“五会响扬出云霞,清音寥亮遍恒沙。朝朝暮暮常能念,世世生生在佛家”[25]之语。[26]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278742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与南宗禅——以敦煌文献为中心

    5544《金刚经》题记曰:“奉为老耕牛,神生净土,弥勒下生,同在初会,俱闻圣法。”反映了农民对耕牛的深厚感情。P. 2876《金刚经》册尾题:“天祐三年岁次丙寅(906年)四月五日,八十三老翁刺血和墨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378745.html
  • 禅宗语言的种类

    转没交涉矣。”[33]极端一些的,有些后世僧人甚至主张,即使有人前来寺院,也不要与之讲“尘世语”。《净土随学》卷上《诫止人情》:“光阴迅速命难存,日日须防入死门。客至休谈尘世语,当称佛号莫停声。”[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878755.html
  • 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

    适应和满足了各个历史时期、各阶层人们的各种社会需要:各类净土变相,表现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世界;维摩诘的形像为中国士大夫所钟爱;描写一种七收场景的壁画,是现实的写真,也可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在一个...

    马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4278780.html
  • 佛经启悟法

    的、乐观的、创造的人生观。它要我们鉴因如果,避恶趣善,净化生命的本性,发扬人性的光辉。果能人人如此,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微妙的净土   佛教的人生观、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?   佛教的人生观、...

    悟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1979018.html
  •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消费

    比较实际地回答人们关于此岸的问题,这也无疑为佛教的扩展起了清扫道路的作用。佛寺建诸名山或风景胜地,香火氤氲,法音梵乐,劝人乐善好施,远离尘世,却又食人间烟火,俨然乱世中的一块净土和极乐世界。统治者需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5379051.html
  • 无上的智慧——文殊菩萨

    道场,绝食期生净土。到第七日初夜时分,见一梵僧对他说:“汝见台山境界,为何不说?”言讫不见。第二天晚上,正念佛时,又见梵僧来说:“你所见五台山圣境,为何不向人宣说?普令大众发菩提心?”照师说:“我实无心...的前程,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,摆脱人间忧悲苦恼,超越三界生死轮回,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天国,建立人间净土,促进世界和平。使苦恼人生,获得永恒快乐,使愚痴人生,获得慧光照耀,最后,恭祝各位,智慧增长,身心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3979222.html
  • 人本佛教是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

    度人。与“人间佛教”著眼於创造人间浮土有所不同,“人本佛教”更强调自心净土,强调每个人自身实修实证的群体价值和深远意义。   (二)“四众和合”是人本佛教的基础   四众,传统内涵指比丘、比丘尼、...

    王志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5079436.html